| 
  •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,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.

  •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-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&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& messages. Very soon,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. Check it out today!

View
 

1-4

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Annabel Lee 13 years ago Saved with comment

上課筆記:

  1. 開南華人所(?)某研究生參考文獻不合格原因:
    1. 中文文獻和英文文獻要平衡,至少做到三比一.
    2. 文獻中期刊跟專書也要維持平衡.(否則就像沒進入專業一樣)
    3. 先定位學術脈絡.定位好了以後,若合乎研究核心的話,期刊一定要買或至少借閱.
      1. 如果還沒定位,就劃出一個領域圖, 做文獻探討時可以自己分清楚是從哪個角度切入討論的.
    4. 可以去台大或是政大搜尋一下,有的學校有相關研究的,可能會收集.  
  2.  越小的東西只要文獻分析做得好,是越有價值的.
  3. 研究動機最好有一個學術的理由,當然可以加進個人因素,但應ˋ是一小部份而已.
  4. 像"華裔學生生活"可以去教育的文獻裡面找一找有關"學生品行"的部份.如果沒有,就分析對於學生品行的紀錄缺乏學生背景或華裔背景的缺失.
    1. 學校裡面有"僑輔室"(俐君覺得除非是上級下令,否則應該拿不到這些內容,因為那是學生相當的私人資料).
    2. 也可以從移居的角度來看,探討是否是"移居者"犯罪紀錄較高.而非拘泥於"華裔".
    3. 如果非要現在的文獻不可的話,那就不能用文獻研究法.
    4. 政府有資訊公開法,在檔案館. (可以找找外事警察局的資料)
  5. 目前將交出的第一階段報告,可以先以"想像"的文獻可能來撰寫.
  6. 灰色文獻
    1. 小冊子
    2. 傳單
    3. 基金會或團體機構的報告書等等
  7. 國史館.檔案館,陽明書屋,中研院
  8. 康進分享讀書心得
  9. 老師提醒: 在不得已的教學研究所的框架下--要抓出研究型的學科研究精神
    1. 要動手研究
    2. 去找文獻
    3. 海華組應該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研究, 不是教學的研究. 教學的研究比較淺. (俐君只想結合兩者優勢,不想只走某一邊,這才是俐君選擇這一組的原因.)
    4. 最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.
  10. 自己有興趣的題目:
    1. 歐美華裔在家庭教育中的衝突
      1. 小說跟電影是一定要參考的
      2.  
    2. 歐美華裔生在台灣華語語言中心中的特殊性 
    3. 歐美華裔回流台灣就業定居的現況(認同,適應,因素,影響...)
      1. 早期回流的人的故事(歸僑協會)
      2. 新媒體的資料
    4. 在台短期中文學習華裔生的適應與認同與學習相關
    5.  
    6. (.....)
    7.  
  11.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請問楊老師,

有些國外期刊在台灣是否都看不到呢?

好像都要買..好貴, 不知道老師有什麼建議?

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

這個期刊有幾篇論文討論到一些華裔家庭教育的內容

但好像一篇就要30塊美金..不知道是不是眼花花看錯了.

 

剛剛查了世新大學的社會心理學系有外文期刊清單,也許他們收集了:

 

外文期刊清單

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

 ISSN

1

Ethology and Sociobiology 

 

2

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

0098-9258

3

Ageing and Society

0144-686X

4

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

0002-9602

5

American Psychologist

0003-066X

6

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

0003-1224

7

Counseling Psychologist

0011-0000

8

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

0011-0035

9

Criminology

0011-1384

10

Critical Quarterly

0011-1562

11

Deviant Behavior

0163-9625

12

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

 

13

Family Relations

0197-6664

14

Feminist Studies

0046-3663

15

Gender & Society

0891-2432

16

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

0020-7284

17

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

0021-9010

18

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

0021-9029

19

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

0022-006X

20

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

0748-9633

21

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

0022-0167

22

Journal of Crime and Justice

0735-648X

23

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

0047-2352

24

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

0022-1031

25

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

0893-3200

26

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

 

27

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

0022-2445

28

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

0022-3514

29

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

0748-4518

30

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

0022-4278

31

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

0265-4075

32

Journal of Social Issues

0022-4537

33

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

 

34

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

 

35

Personnel Psychology

 

36

Professional Psychology

0735-7028

37

Psychological Bulletin

0033-2909

38

Psychological Methods

1082-989X

39

Psychological Reports

0033-2941

40

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

0361-6843

41

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

 

42

Sex Roles

0360-0025

43

Discourse & Society

 

44

Social Forces

0037-7732

45

Social Problems

0037-7791

46

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

0190-2725

47

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

0731-1214

48

Sociological Quarterly

0038-0253

49

Sociological Spectrum

0273-2173

50

Symbolic Interaction

0195-6086

51

Violence Against Women

0177-8012

52

Women's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

0749-1409

53

Women'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

0277-5395

54

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

 

55

Child Development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不才尋找以文獻研究方法撰寫的題目之過程 

        在做任何報告以前,不才總會先設定一個自己有興趣的題目或方向,再開始尋找相關資料。這次,不才也是這麼開始的──「側寫在台短期中文學習華裔學生生活」,研究動機是因經常聽聞大學生對於歐美華裔青年,總有一些負面想法,諸如用錢揮霍、自恃甚高等。[1]不才希望能側寫在台學習中文的華裔學生的生活,假定不同類型華裔學生生活形態多樣,希望能使大學生對於歐美華裔的認知建立客觀思考的根據。

接著,不才開始大量搜尋與歐美華裔青年有關的討論,以及過去研究歐美華裔青年的議題,以及台灣中文學習語言中心的華裔生專班等文獻資料,但上述資料並未能構築一座橋以供不才進入研究自己所設定的議題,頂多是提供了一些背景參考資料,而這些若作為研究重心的基底,肯定會因撐不住而一擊便垮。因此不才便開始思考其他可能可以使用文獻研究法,而又有興趣研究的當代議題。於是,不才轉向過去曾做過小報告的有關「回流」的議題。[2]

研究需要興趣,不才的研究興趣是因身邊所接觸的人事物而激發的,在海外生活後回流台灣的華人日趨增加,而近來相關議題也從21世紀初就已經開始討論了。但是在這個議題中,有什麼研究主題是可以純以「文獻研究法」進行的呢?於是,不才重新搜尋瀏覽了有關「回流」的新聞、網頁、學術論文、報章討論等資料。簡單地整理了幾個重點:

1.          從新聞、報章討論來看,中國大陸對於「回流」的議題,褒多於貶,如:企業資金流向、回流後有「歸屬感」、對「海歸」有更開放優惠的政策、工作機會多等。也有少數對於「回流」的負面議題,如:「再回流」、簽證取得不易、教育子女還是國外好等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 而台灣所發出的新聞、報章討論中,對於「回流」的議題討論相對少得多,可看到的有企業資金流向、短期返台多元進修、子女進入學校體系就讀等討論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 上述兩點的共同議題是,都提到了金融風暴後從美國返華的菁英工作者大幅增加。可惜並未有相關學術研究。

4.          從學術論文研究來看,兩岸都不多,台灣的研究可分兩類,一是認同、動機與適應、二是趨勢與影響。此二類多為針對(將)就業者或企業情形加以討論。

5.          中國大陸對於華人回流在政策面有些許討論,多為顯示目前雖仍為不承認雙重國籍者,但較過往開放。台灣在政策面則因承認雙重國籍,因此並沒有太多討論。

瀏覽這些資料後,不才對於若要以文獻研究法研究「回流」相關的題目感到左支右絀。憂於作業截稿時間在即,竟連題目都遲遲無法產出而慌亂,聽從老師建議先寫下此一思考過程,再求教老師與同儕,期能有更寬廣的思路。

 

[1] 並無學術性根據,因此在研究前需做研究前測/研究需求分析。

[2] 2010年筆者曾做過一篇「北美海外華人回流台灣工作者之適應成功因素探討-個案探析」的小報告。


 

上課筆記—康進

  1. 文獻探討最好是中英文獻平衡  至少也要1比3。
  2. 專業期刊和圖書也要平衡不然會顯得專業不足。
  3. 各種題目一定要小題大作、文獻廣、主題專、領域大。
  4. 主題的探索只有進入主題,才知材料足不足。
  5. 研究動機最好是有學術理由和專業貢獻。
  6. 人類社會的研究,無論何種主題都一定有些資料留下。
  7. 學科領域的專業都是重要的研究工具。
  8. 每周都要在每堂課花一天半的時間思考、閱讀。
  9. 專業期刊是重點參考值。
  10. 行動研究找相關專業論文具有說服力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作業筆記--俐君:

為了新出爐的題目重新查找了很多很多網路資料,花了相當多的時間, 查完了資料以後,向楊老師確定了這個題目可行之後,又繼續花了更多時間查資料。

為了避免到明天上課前還沒有辦法以完整篇幅交出討論,我這裡先記下目前的進度,以便明日若須討論,仍可進行:

題目:台灣移往北美工作的拉力與推力現況-從大學BBS網路PPT討論看起

第一章 緒論

前言

        1840年起,就有華人前往北美地區的史蹟,在歷史的推展下移至今日21世紀,華人移往北美工作的拉力與推力是否與過去相同?本文將從網路討論看今日臺灣人移往北美工作的拉力與推力。

動機與目的

        據內政部我國移出人口資料分析,自七十八年至九十一年,我國移居國外總人數,達323230人,其中以移居美國、加拿大、紐西蘭及澳洲等國為多,移出人口之年齡,均集中在青壯年,以具大專以上之教育程度居多,如美國僑民為78%,加拿大僑民為60.9%[1]另外,2008年的「美國社區調查」結果顯示,2008年美國共有342000名來自臺灣出生的移民,在全美移民中排名第24,占當時3800萬移民人口的0.9%。超過七成的臺灣移民具有學士學歷;一般移民28%具有學士學歷;美國土生者僅有27%具學士學歷。而根據臺灣僑務委員會200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赴美的男性移民中,有35.8%指出他們是為求學而赴美,而47.5%的臺灣婦女則表示他們是因依親而赴美。而去年2010年華府「移民政策研究所」公布的在美臺灣移民人口分析報告指出,76%的臺灣成年移民在美國擁有自宅,這個比率高於全美移民的57%,及美國土生者的73%2008年報告中的臺灣移民,32.9%1980-1989年赴美,23.7%則於1990-1999赴美,20.5%2000年後赴美的,另外還有23%1980之前赴美的。

        多項數據顯示,如華府智庫「移民政策研究所」的最新研究所指出的,美國台裔社群的學歷與經濟狀況遠優於整體移民社群,歸化美籍的意願也高於一般水準。[2]不過研究也發現,隨著時代變遷,台裔移民的成長速度已經大幅減緩:台裔移民在980-2000年間,由75353人成長到326215人,但2008年的調查僅增加到342444人。八年之間僅增加了兩萬左右的數字,證明了當代從臺灣移往美國的拉力與推力與過去已有所不同。筆者希望能透過本研究窺知今日一般有機會前往,或希望移民美國的高學歷者所面臨的拉力及推力為何。而對於未來的美國海外華人就有前瞻性的認識。

 


[1] 監察院內政及少數民族、外交及僑政、財政及經濟、教育及文化四委員會聯席會議,本(七)日通過並公布黃委員煌雄、李委員伸一所提糾正行政院案2004/7/7

[2] 資料來自:人口調查與統計局(Census Bureau2000年的「10年人口普查」與2008年的「美國社區調查」,以及國土安全部2008年與2009年的移民統計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Comments (0)

You don'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.